强“灭蜱防非方案”大全,拿走不谢!
浏览量:3580发布时间:2019-06-26
一
猪-软蜱-非洲猪瘟,剪不断、理还乱
权威资料显示,蜱虫至少可以传播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支原体,其中大多数是自然疫源性与人畜共患性疾病。对今年养猪业来说,与蜱相关重要疾病无疑是非洲猪瘟,软蜱被公认为传播非瘟重要的寄生虫,有专家称非瘟是虫媒性病毒病也不无道理。非洲百余年来一直无法控制非瘟,也和无手段消灭软蜱,切断软蜱与野猪之间的联系有一定关系。
此外,蜱虫不仅只传播非瘟等病毒,数量较多时还可造成畜禽贫血、消瘦、叮咬部位强烈炎症反应,甚至出现“蜱瘫痪”、死亡。
二 软蜱传播非瘟的方式与途径
软蜱发育通常需要经过卵、幼虫、若虫及成虫4个阶段。它们在夜间需要吸血时才会爬到宿主身体上,饱血后再离开宿主回到洞穴中休息。由于软蜱侵袭猪群一般在晚上,因此传播非瘟有相当的隐蔽性与机动性,不容易被查觉。
蜱虫传播非瘟病毒有机械性与生物学两种方式。软蜱通过叮咬不同猪只,通过自身带毒在猪群之间进行机械水平式传播;而生物学方式指非瘟病毒在饱血后的蜱虫体内长期存在、复制、繁殖,并经卵传播下一代(子代感染率约为21-75),同时软蜱不需要长期、重复感染来传播非瘟病毒。这也就意味着1只感染的非瘟病毒的软蜱其感胁期是终生的(软蜱寿命一般为6-7年,甚至15年)。
更为恐怖的是,饱血后的软蜱可在禁食、禁水情况下存活5-7年,是“忍饥挨饿”的超级战斗机。蜱虫寄生宿主众多(猪、牛、羊、禽、鸟、人等数十种)、分布区域广泛、适应能力强,这些蜱虫生活特点这也给“灭蜱防非”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三 蜱虫目前适应性分布情况
软蜱适生活温度为22-30℃,适湿度75-95,在此条件下虫体发育快,若虫变态次数少(在非区,软蜱发育较慢、甚至停止发育)。显然,我们大部分省区均有至少4-10个月处于软蜱的舒服区,这个季节也是蜱虫发育、传播非瘟的重要时间点。
模拟数据显示,我国除了广东(部分)、福建及台湾等外,绝大部分地区都属于软蜱高发生区或中发生区。目前多位行业从业人员在全国不同区域均发现了蜱虫;结合当前非瘟的严峻形式,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软蜱控制已是刻不容缓。
“灭蜱防非”是一个综合性工作,从业者需要从提高安生意识、生产管理、药物选择进行防控;具体可参考以下措施与方案执行: 01 消灭栏舍内外、附近的蜱虫:软蜱通常在墙壁缝、地面、饲料槽、洞穴等生活,灭蜱时要对这些平时不太关注的地方照顾。其措施包括:堵塞缝隙与小孔、堵塞前向内部投放/喷洒药物。定期对墙面、设备/设施、门窗做滞留性喷洒(应选择在物体表滞留性长的药物,如马拉硫磷)、清栏后用石灰水刷洗栏舍等。 02 重视引种后的灭蜱处理:引种入场后,立即进行体表蜱虫检查,避免将蜱虫带入场内;同时在引种前/配种前各灭蜱处理1次。 03 加强周边环境清理、清扫工作:清除栏舍周围杂草、灌木;捕杀鼠类等动物也是非常重要的。 04 农场内尽量不要饲养无关动物,防止蜱虫在多宿主间传播。如无法避免时,也应定期对这些动物进行驱蜱。 05 发现畜体上有蜱虫进,可采取人工捕捉的方式尽快处理。一般先用药物(马拉硫磷)涂抹蜱虫,待其麻痹后再捉取;应避免强行拨出软蜱虫,防止假头断裂在畜体内。 06 ○防控软蜱应使用、对人畜(包括怀孕母畜)的药物,如精制马拉硫磷(0.05浓度)、双甲脒溶液(0.0375浓度)、溴氰菊酯(0.01浓度)等。而敌百虫、蝇毒磷药物等性较低,对母畜存在一定的流产风险,在环境中也不易降解,建议尽量少用或不用。 ○个体蜱虫防控也可考虑使用伊维菌素注射液(0.02-0.03mg/kg体重)、阿维菌素注射液进行治疗;但注意加强环境中软蜱处理。 ○注意轮换用药:长期使用某一种杀虫剂后,节肢动物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建立每6个月轮换使用氰戊菊酯类-双甲脒-精制马拉硫磷等药物,以减少/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双鹰螨净”成分为精制马拉硫磷,是目前权威的对驱杀蜱虫、防控非瘟的药物,一次性驱蜱率可达到99以上。原料经精制工艺处理,对人畜高,对怀孕母猪无任何不良影响。 ●受非瘟疫情威胁场及软蜱活跃期(每年4月-8月):猪舍内外环境、空栏等喷洒,每1L药液可供400-600平方米使用;猪群体表喷洒灭蜱驱虫(包括对体表疥螨),每头猪1-1.5kg药液;每月1次。 ●防非复养场:清场后,每15天进行1次全场灭蜱驱虫工作,连续进行3次。进猪后,参照受非瘟疫情威胁场方案执行,至疫情威胁解除。 ●软蜱非活跃期:每2-3月全场驱杀1次,使用方法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