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驱虫误区,不看你后悔!
浏览量:231发布时间:2016-09-08
目前,由于很多规模猪场对寄生虫病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是不清楚自身猪场寄生虫的流行和感染情况,亦或是对寄生虫的生理习性不了解,所采取的驱虫方案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驱虫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对于这些误区应尽量避免。
1、药物选择不科学
没能选择广谱驱虫药物,比如左旋咪唑只对线虫,而对猪疥螨等体外寄生虫无效;丙硫咪唑只对吸虫、绦虫、线虫,对体外寄生虫也无效。有些不合格的驱虫药,对母猪不,引起流产或其他异常危害。另外含量不足导致应用后达不到杀虫浓度,有时加倍使用才果,但加倍超量时,又会导致中毒等。
2、认为一次大剂量用驱虫药比多次小剂量添加要好
目前实际应用的广谱、、的驱虫药往往是多次小剂量添加比一次大剂量使用效果要好,因为绝大多数广谱驱虫药往往只对寄生虫成虫有灭杀作用,而对移行阶段的幼虫或虫卵几乎没果,而驱虫一次后虽能杀死成虫但幼虫和虫卵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发育成熟,使猪群处于重复感染的恶性循环当中。
3、认为猪群每年驱虫两次就足够了
猪寄生虫的繁殖周期绝大多数都在2-3个月内,每年驱虫两次,中间间隔5-6个月,这足够让寄生虫幼虫或虫卵发育成熟并排卵,使猪群在驱虫不久后又重新被感染。此类猪场并不了解猪寄生虫的生命规律,因此所采用的一年驱虫两次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4、重视育肥猪驱虫而不重视母猪的驱虫
母猪是猪场寄生虫的主要带虫者和传播源,往往仔猪和肥猪感染的寄生虫都是从母猪获得的。但母猪对寄生虫的耐受性一般比较强,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重视母猪驱虫尤其是母猪产前驱虫能更好地阻断寄生虫由母猪向仔猪的传播。种猪群至少保证2-3个月进行一次体内和体外驱虫。
5、体外驱虫没有重视
在完成一次体内驱虫工作的同时,间隔一周左右,选择天气晴朗的中午,用体外驱虫药物(双甲脒、溴氰菊酯、敌百虫、环丙氨嗪等)对猪群体表及圈舍地面进行喷淋或喷雾,进行2-3次。体外寄生虫感染压力较大时,可适当增加体外寄生虫驱杀工作频率。
6、栏舍卫生不够重视
环境卫生条件差,不及时清理粪便、通风不好造成虫卵滋生,导致寄生虫严重感染。比如母猪乳房很容易沾染虫卵,不注意母猪乳房卫生容易导致仔猪感染发病。另外在驱虫过程中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如不消毒清洗,也等于白费。所以对于产房、保育每次的空栏、空圈的清洗重视,先用5火碱溶液进行浸泡,然后再用清水洗净晾干,用碘制剂或醛制剂等广谱消毒水喷雾消毒,有条件的可以用火焰喷枪对栏舍进行火焰消毒。驱虫工作完成后应及时打扫粪便及栏舍卫生,母猪进产床前先洗澡。